Thursday, January 12, 2023

積極主動的面對困難,沒有想像的那麼難

 最令人鼓舞的事實,莫過於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。

上次聽到這句話,還是在高考前班級里貼的勵志標語。

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點在於,人類能夠進行思考。懂得「自我」意識的存在。

作者在書中提到,這種自我意識能夠很好的幫助自己認識到自我思維是發自內心,還是手周圍環境的影響。

每個人的行動多少都會投射出周圍環境的影響。比較流行的有三種說法:一種是基因決定論,認識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由基因決定的,就像「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的兒子會打洞」。

另一種是說心理決定論,認為每個人的行為受到兒時的心理影響,成年後的行為都是為了彌補幼年的傷害,比如說口唇期的兒童(0-1歲)喜歡吮吸,如果這一時期沒有得到滿足,長大後會變得比較貪婪(貪心)。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學派的研究。

第三種,則是主張環境決定論。「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」,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」,說的就是這一種理論。認為每個人的行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,比如說職場上遇到的同事、領導、碰見的客戶等等都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影響。

這種給予人一定的條件「刺激」,然後人做出「回應」的舉動,被概括為「刺激——回應」模式,有另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——「巴普洛夫的狗」。假如養了一條狗,每次一敲碗,就餵給狗食物,久而久之,只要一敲碗,狗就會流口水,等著你給他食物。

這種條件反射是在動物身上培養出來的本能。

上面提到的三種環境對人的影響理論,可以非常粗暴的歸納為是人身上動物的本能。

也就是說,作為人特有的一面,在很大程度上根本沒有得到呈現。

就像做做判斷題一樣,要麼對、要麼錯。

畢業以後,要麼工作,要麼結婚。

吃麵條的時候,要麼加醋,要麼加辣。

跟朋友聊天的時候,要麼你認同我,要麼我認同你。

非常「二元論」。

但是在兩個選擇之前,還有隱藏的第三個選項,要麼因為思維慣性被忽略了,要麼因為沒有仔細思考。

社會中的判斷題,很少存在非黑即白的情況,一般都可以找到能兼容雙方的第三個選項。

畢業以後,我可以把兩個選項的時間往後退。

吃麵條什麼都不見,也完全可以啊,或者加醬油。

更朋友聊天,開心最重要,不一定非得揪著一個話題不放啊。

在環境給予的刺激和人本能做出的回應中,存在第三個選項,就是思想的自由。

如:想像力,就拿旅遊來說,雖然沒有辦法去世界各地旅遊,但是可以通過看各種紀錄片、書籍資料,對當地的情況做一個虛擬的想像。

良知,明辨是非的能力,在自己心裡對某件重要的事情有自己的判斷,而不是人云亦云,聽了煽動性的話,就熱血上頭。

獨立的意志。仍舊是在講要有自己的思想,人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思想,跟一根蘆葦又有什麼區別?
圖片來自網路

最重要的不能忘掉,是「自我意識」。

南非的總統曼德拉曾被囚禁在4.5平方米的房間里,但是他的思想並未被禁錮。

馬可波羅做俘虜的日子裡,寫出了《馬可波羅遊記》。

老子做周朝的圖書館管理員,悟出的道理至今仍在被我們使用。

最有說服力的當屬霍金,他的身體是在一張輪椅上,但是他的思想到達了宇宙深處。

環境對人的困境是一時的,思想上的困境則是一世的。

學會接受各種不同的思想,看不同的世界,才能曉得自己內心的觀點是啥樣子的。

這一切的出發點是要求「主動」。

畢竟不再是上學時代了,上學的時候,完不成作業會有留堂,聽不懂的題目會有老師反覆講,即使討厭的課程也會照上不誤。

進入社會以後,如果一切都憑藉著自己的喜好來選擇,聽命於環境帶來的一切變化,那麼對於自身的發展,將會極其有限。

「積極主動」。是《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》中,個人努力的最基本原則。

將對生活的的選擇權拱手相讓給環境/他人/領導/父母,是一種極其可怕危險的舉動,因為這意味著自己將自己的未來進行了轉讓。未來的萬千可能都被固定了、消散了。

沒有困難是過不去的,即使過不去,時間也會讓你過去的。

面對困難,有兩種解決方式,一種是對困難提前備戰,做好一切的備選方案和風險評估,秣兵歷馬,迎難而上。另一種是得過且過,刀不落下來,堅決不躲開,兵來將擋、水來土掩,天塌下來個子高的頂著。最後問題都得到解決。

兩種的解決方式結果一樣,但在解決過程中,會得到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。

迎難而上的,會學到解決問題的技巧,與人周旋的能力,團隊協作的能力,最後能夠沉澱一部分成為自己成長的養分。

得過且過的,只會覺得「人生艱難」、周圍的同事最會踢皮球,工作各種不順利,差一點的結果是自己心煩意亂、心浮氣躁,忙中出亂,手忙腳亂的搞完了所有的工作,然後需要花很長時間來收尾。嚴重一點的是辭職,解決完問題後直接撂挑子。

直接換行業還好,如果這個一直採取後一種解決方式在同一職業上使用,很有可能會對自己的自信心造成嚴重的傷害。

對生活的態度大概也有兩類人,一種是樂天派,好像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,另一種是唉聲嘆氣派,無論多小的事情,在他那裡都有唉聲嘆氣的理由。

工作多了(忙),嘆氣。工作少了(沒提成),嘆氣。

隔壁辦公室的說話聲大了,嘆氣。

總感覺他們的頭上會自帶一朵烏雲,不下雨,但隨時陰著天的那種。

這種生活態度及解決問題的方式,是一個人生活中各種習慣的合集。

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,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圈。比如說:影視圈,有人專註追歐美明星,對國內的流行明星並不了解。有人聽歌專註嘻哈風,對民族風了解的少。有人追電競圈,對體育競技所知甚少。有人看書,專註百年以上歷史的書籍,對市面上的暢銷書一概不理。

這些都可以理解為關注圈。

放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,每個人都有自己格外注意的問題,比如對「升職」格外敏感,在找工作時,格外注意未來的晉陞渠道。或者對「加班時長」、「有無加班費」這類問題格外關注。

在自己感興趣、所關注的圈子裡,有些能夠被自己掌控,能夠被自己影響,叫做「影像圈」。有些超出自己的控制範圍,非人力所能及。

積極樂觀的人會把注意力傾向於自己可以控制的這部分,專心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,比如說早起趕公交車,再比如說早點睡覺。或者一周閱讀兩本乃至三本的書籍。

自己的自信心也會在這種可控範圍內不斷增加。

反之,經常唉聲嘆氣的人群,則是習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上,比如說:自己追的星鬧緋聞了,再比如說:天氣不好,公交車堵路上了。

這都是自己當下無法解決的事情,注意力在這上面,只會越來越暴躁,或者只會說大話,畫大餅。

把注意力過多的放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上,就是把自己的所有行為被動的交給外界控制。是對自己非常不負責的選擇。

要轉變自己的心態,不是吃什麼靈丹妙藥,脫胎換骨,只是要從很簡單的小事情做起就好。

比如說「如果我瘦下來就好了,我就會買這個衣服。」變成,「為了能穿上這個衣服,我決定開始跑步和控制飲食。」

「如果我會做PPT就好了,這樣就不用被領導批評了」變成「我決定去找找課程,看有沒有講做ppt的,下次肯定能做的更好。」

講因果顛倒位置,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,前者是找借口、給自己找理由推諉。後者是變壓力為動力,推著自己往前走。

所有的道理,只有自己做過了,成功了。再去指導別人或者影響他人,會更有說服力。

自己都不認可的道理,說再多,也只是「曉得了」。給人以乾巴巴的理論填充。

在最後,作者提到「信守承諾」是影像圈的核心。

言必行,行必果。

一諾千斤重。

這是一個人做事最基本的道德準則。

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就是從小事上一點點堆積起來的。

對自己承諾過的事情,也要完成。因為做事要有始有終。

選擇的自由,思想的自由,是自己手裡最好的武器,用得好,工作生活越來越順。用得不好,也就是「道理懂得很多,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」。

大道理就是很簡單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本文觀點多來自《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》之積極主動。

書中觀點多是乾貨,加了一點自己的感悟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「媽,電視音量能小點不?」單親媽媽留一封信,女兒看後泣不成

曾看到這樣的一個短片,體會很深,我們漸漸長大,慢慢有了自己的工作、生活、朋友和愛人,以及家庭和孩子,你是否已經很久沒有關心你的父母了呢? 小藍回到家中正在忙著公司的工作,媽媽正在看電視,小藍突然抬起頭,「媽,我正在做公司的工作,你能不能把電視的音量調小一點?」看到媽媽沒有說話,...